帮你快速找医生

头痛、头晕?别忽视!可能是脑膜瘤在“拉警报”

2022年09月07日 134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相信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经历过头痛、头晕,很多人出现头痛、头晕症状时都不在意。当出现这些症状,部分人咬咬牙挺过去或自己买点药吃。专家提醒:造成头疼、头晕的临床疾患甚多,它们的诊断及治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经常出现头疼、头晕的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可能是脑膜瘤在“拉警报”!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大脑凸面脑膜瘤:

  起源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其发病率仅次于矢状窦旁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5%。在大脑前半部的发病率比后半部高。大多数患者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多数病例有视盘水肿,导致视力减退。

  脑膜瘤好发于哪些部位?

  大脑凸面脑膜瘤可有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脑膜瘤主要侵袭颅骨向外生长,骨膜也受累,而对大脑半球表面的压迫和粘连较轻微。第二种类型是脑膜瘤主要长入颅腔内,肿瘤与脑膜紧密粘连,血供主要来源于硬脑膜。脑皮质被压凹陷,形成深入的肿瘤窝。肿瘤与肿瘤窝粘连密切。自脑实质也可有动脉供应。相应的颅骨部分则有刺激性增生(内生性骨疣)。第三种类型是脑膜瘤长入脑实质内,在硬脑膜上的根部很小,而在脑内的肿瘤结节则较大。血供主要来自脑内。这种类型的脑膜瘤手术时切记不能过多地损伤脑组织。

  失状窦旁脑膜瘤:

  矢状窦旁脑膜瘤占脑膜瘤的23%~28%,多发生于蛛网膜粒,一般不侵入脑组织,但常与大脑镰有粘连,约1/4为双侧性。多数肿瘤位于矢状窦中1/3段,其次为前1/3和后1/3。

  矢状窦前1/3者以多年头痛为主要症状,有慢性进行性加重的人格改变、痴呆、木僵和感情淡漠等,可有癫痫大发作及继发性视乳头水肿或锥体束征。

  矢状窦中1/3者约占窦旁脑膜瘤的50%,多表现为局限性癫痫发作,对侧肢体力弱、下肢远端重、上肢轻;双侧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有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肢体内收呈剪刀状(与脊髓疾病相鉴别)。

  镰旁脑膜瘤:

  大脑镰旁脑膜瘤是指位于大脑纵裂并与大脑镰相连的一类临床上常见的脑膜瘤,常突入一侧大脑半球内,有时可向双侧发展。也有少数肿瘤呈扁平型,在大脑镰内浸润性生长。

  大脑镰旁脑膜瘤以内皮型和纤维型占多数,起始于大脑镰镰旁,不与颅骨内板接触,因此也不发生局部颅骨的改变。肿瘤可由大脑镰脑膜动脉供血,也可由脑内动脉供血,其前部可来自眼动脉分支,后部来自枕动脉,中部可有脑膜中动脉供血。在肿瘤基底和附近的大脑镰内有多条扩张的静脉。

  大脑镰旁脑膜瘤大多埋藏在大脑半球纵裂中,其位置较深,肿瘤较小时一般不引发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发病时肿瘤往往已长得较大。由于皮质中央区受累轻,故脑的局限性损害症状较矢状窦脑膜瘤少见。一旦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从足部开始,逐渐影响整个下肢,继而上肢肌力障碍,最后波及头面部。如肿瘤向大脑镰两侧生长,患者可出现双侧肢体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碍。

  大部分脑膜瘤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可以治好的。目前,大量临床案例表明,良性脑膜瘤积极治疗,它的生存率是非常高的。但是患者在得了脑膜瘤后,切忌盲目治疗,更不能悲观、绝望,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治疗,和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主动沟通,需不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脑膜瘤治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决定因素为肿瘤大小、部位、有无症状、占位效应及生长方式等。影响手术风险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等情况。

  脑膜瘤在手术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在手术时,医生都会尽量切除掉肿瘤病灶,如出现肿瘤侵润到周围组织或骨质,也会在不增加后遗症风险的情况下,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

  另外,脑膜瘤是实质外生长的肿瘤,多为良性,特别是在早期诊断发现肿瘤未使周围的脑组织与重要颅神经、血管受到损害之前手术,不仅能达到全切目的,且预后效果也不错。某些部位的脑膜瘤单纯通过手术也可以达到完全治愈。

  提醒:勿忽视头痛、头晕等症状,必要时需行影像学检查。防止漏诊,延误疾病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