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如何诊断前列腺癌?

2018年04月28日 1145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等。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最常见的前列腺腺癌。2012年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为9.92/10万,排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发病年龄在5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55岁后逐渐升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峰年龄是70~80岁。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稍早,约近一半的的患者在55岁前发病。


前列腺癌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直肠指诊、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CT/MR、经直肠B超及其引导的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


前列腺癌早期常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前列腺癌引起的症状可概括为两大类:


(1)压迫症状 逐渐增大的前列腺腺体压迫尿道会引起进行性排尿困难,表现为尿线细、射程短、尿流缓慢、尿流中断、尿后滴沥、排尿不尽、排尿费力等。此外,还可以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甚至尿失禁。肿瘤压迫直肠可引起大便困难,偶见肠梗阻,压迫神经引起会阴部疼痛,并可向坐骨神经放射。


(2)转移症状 前列腺癌可侵及膀胱、精囊、血管神经束,引起血尿等。盆腔淋巴结转移压迫相应血管可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双下肢水肿。前列腺癌易发生骨转移,可引起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截瘫,前列腺癌也可侵及骨髓引起贫血或全血象减少。


临床上,直肠指诊是最经济、无创伤、无并发症的前列腺癌检测手段。但直肠指诊的诊断价值稍低,虽然直肠指诊容易发现晚期前列腺癌,但对于早期前列腺癌,直肠指诊只能发现约三分之一左右,而且不同经验的医生指诊的效果也不同。


尽管PSA升高不意味着一定是前列腺癌,但相对于直肠指诊和经直肠B超,PSA依然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扮演着独特、不可替代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如果PSA为4~10μg/L时,发生前列腺癌的概率较小,为25%~35%;PSA>10μg/L时发生前列腺癌的概率提高到50%~80%。


经直肠B超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比经腹部的B超更准确。多数前列腺癌在经直肠B超中的表现为前列腺周围带的低回声结节,但不同性质的前列腺癌也会表现为等回声甚至是高回声。经直肠B超在检查的同时还可以辅助定位,进行前列腺的穿刺活检。


MRI(核磁共振)检查对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作用有限,但是对已经确诊的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率总体上较CT略强,它对诊断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侵犯诊断的特异性要高于CT检查。近来研究开发的前列腺波谱(MRSI)分析改善了其对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其他一些新的功能MRI检查如DWI等也逐步应用到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中。


骨扫描主要用来检查患者是否发生骨转移,但对于有陈旧性骨折的患者而言需要进行鉴别诊断,部分骨转移患者同位素骨扫描可以出现假阴性表现。


经直肠B超引导的前列腺穿刺是确诊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做法是在经直肠B超探头的定位下,用穿刺活检针对前列腺进行分区穿刺,特别是对可疑区域重点穿刺检查,取出条状的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穿刺发现肿瘤细胞称为阳性结果,反之称为阴性。最早的采用的是6针穿刺法,现在已逐渐被8针或10针穿刺法所取代。第一次穿刺结果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第二次穿刺或者继续观察,甚至其它进一步检查。由于穿刺取得的组织较少,不能完整地代表整个前列腺组织,因而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不是最终病理结果。前列腺穿刺属于有创检查,因此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但这是诊断前列腺癌的常规检查,疼痛一般也不明显,患者没必要要产生过度恐惧的心理。


前列腺癌的诊断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但最后确定诊断还是要实实在在的看到肿瘤细胞才可以,所以前列腺穿刺活检目前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是确定诊断的“金标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