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一夜白头”是真实存在的吗?

2023年02月23日 165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一些关于一夜白头的故事。它总和一些情绪或压力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相传中国历史上的伍子胥,是一夜白头的起源人。他在40岁左右为了躲避楚王追杀,一夜间头发全白。另外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玛丽·安托瓦内特,她是法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在法国大革命中随着皇室被废而入狱,上断头台的前夜一夜白头。因此在西方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症。然而这些传说可能有夸大色彩。那么,一夜白头是真实存在的吗?如何从科学上解释呢?让我们接下来看一看~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头发的结构。正常人毛发的横断面是圆形的,从外到内为外皮层、皮质层和髓质层[1]。 (图1:头发横断面结构示意图,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65972)中心的髓质层有一定的通透性,是头发吸取水分的途径。外皮层和髓质层都很薄,大部分为皮质层。而外皮层基本是透明的,因此头发的颜色由皮质层决定。皮质层是由角质细胞角化形成的。
角化及角质化,就是细胞中紧贴着细胞膜内部形成一层主要由角蛋白形成的硬壳,而细胞中央的细胞核及细胞器逐渐消失,内部的全部结构都转化为角蛋白,因此头发的角蛋白含量可达90%,形成头发颜色的黑色素结合在皮质层角质化死亡细胞的角蛋白上。这些细胞只保留了细胞的形态,不具有细胞功能,其中的化学物质不再受机体的调控,不与机体内环境产生交换,“固定”在皮质层。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黑色的头发在不经化学漂染或阳光暴晒等理化因素作用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在情绪、压力等生理条件下变成白色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夜白头”的现象呢?通常人们用2个理由来解释这一现象。第一个理由是染发剂的因素。在20世纪以前,由于对头发缺乏了解,不少染发剂只是将植物色素附着在头发表面,起暂时的改变形象的作用。那时的染发剂效果差,在潮湿的天气中或者人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很快就会被洗掉。有的学者推测玛丽皇后的情况就是这样。
第二个理由是疾病因素。包括2种疾病,斑秃和白癜风,它们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由情绪、压力等因素诱发。其中可能导致“一夜白发”的斑秃类型被称为弥散性斑秃。它不会导致头发由黒变白,但会错误性地攻击能够产生黑色素的毛囊,导致黑发脱落。原本不产生黑色素的白发毛囊不受影响,白发得以保留,所以产生了“一夜白发”的印象。斑秃往往可以自愈,当毛囊复苏时,有时长出的新发是白发。也就加深了突发性白发的印象。白癜风是黑素细胞破坏导致皮肤出现白斑的疾病。它会导致新长出来的毛发变白,但是已有的黑色头发不受影响。如果本身头发很短的人群,出现头皮弥漫性白癜风,也可能让人产生“一夜白发”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一夜白发”在医学上的专业术语为“Canities Subita”,及“突发性白发”。它的意思其实是在短时期内快速出现的白发症,但没有规定具体时间。2010年瑞士有案例报导1名56岁的健康男性在未经历任何压力性事件的情况下,在6周之内头发、眉毛全白了[2]。另外,也有研究者系统回顾了迄今为止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突发性白发的案例,发现与老化、躯体创伤及疼痛、精神因素、以及特定疾病(斑秃、白癜风、白发症)有关,也有的突发性白发是没有明确原因的[3]。(图2: 一名健康男性6周之内头发、眉毛全变白了。图源:Dermatology. 2010;220(1):55-6.)
近来,哈佛学者张冰(译名)在小鼠上对突发性白发的机制进行研究,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被评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学发现。研究发现压力可以使小鼠的毛发变白,而原因可能是极端压力诱导下黑素细胞干细胞被耗尽[4]。研究使用了3种压力模型建模,这三种压力模型的小鼠毛发都变白了,然而对照组小鼠的毛发并没有变化。(图3:对照组与压力组小鼠毛发颜色对比。来源:Nature. 2020 Jan;577(7792):676-681.)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免疫攻击或肾上腺压力相关激素并不能导致黑素细胞干细胞死亡。但在压力情况下,去甲肾上腺素(一种参与应激反应的神经递质分子)从支配黑素细胞干细胞巢的交感神经系统神经元中爆发性释放。当暴露于高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时,黑素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显著增加,导致巢内黑素细胞干细胞永久性耗竭,从而引起头发永久性变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推论。第一个是我们大家所说的“一夜白头”,大概率不是在一夜中发生的。更符合逻辑及事实的现象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发色变白,也就是医学中的“突发性白发”。第二个是压力及情绪因素的确有可能导致突发性白发,另外斑秃、白癜风等疾病因素也不能忽视。当然,我们现在仍没有完全弄清楚突发性白发的原因,这一有趣的现象亟待后人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来源:

  1. 知乎:怎样从科学角度解释一夜白头?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65972, [EB/OL], 2020-12-27.

  2. Trüeb RM, Navarini AA. Thomas More syndrome[J]. Dermatology. 2010;220(1):55-6. doi: 10.1159/000249512. 

  3. Nahm M, et al. Canities subita: a reappraisal of evidence based on 196 case reports published in the medical literature[J]. Int J Trichology. 2013 Apr;5(2):63-8. 

  4. Zhang B, et al. Hyperactivation of sympathetic nerves drives depletion of melanocyte stem cells[J]. Nature. 2020 Jan;577(7792):676-681. doi: 10.1038/s41586-020-193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