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专访吴继敏:久治不愈的哮喘、反酸要想到胃食管反流病

2020年12月10日 8666人阅读

7年前,董女士突然出现发作性喘憋,伴咳嗽、咳痰,咳白色泡沫痰,伴呼吸困难、胸闷憋气,伴背痛,无胸痛,无意识障碍,送医院抢救后,症状缓解。次年无明显诱因再发喘憋,到医院进行胸部CT、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多年来症状反复,喘憋多在凌晨发作,每次发病时不能躺、坐,只能站着。平时总是反酸,胃灼热感。夜里醒来要吃葱花味的太平苏打饼干或馒头,胃才舒服。医生一直按照哮喘对其进行治疗,每次急性发作后就去输液,用药后症状缓解,停药后又会发作。发病时根本说不出话、喊不出声,即使亲人就在隔壁房间,自己也不能通知家人。就这样,她和她的家人都被病情折磨着,在煎熬中度日如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经诊断,她患有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她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她的生命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7年的就诊经历,各大医院都没有怀疑董女士是胃食管反流病,难道这是一种罕见病?它的发病情况如何,如何诊断,对于它的认识与治疗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国内首家独立建科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采访了中心主任吴继敏教授。

胃食管反流病具有发病率高,而就诊率低的特点

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吴继敏告诉记者,“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常见病,它具有发病率高、就诊率低,误诊率高、认知度低,痛苦程度高、治愈率低的‘三高三低’特点。许多被长期误诊为‘哮喘’的患者,其实就是胃食管反流病。”

在西方国家,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可达30%。美国约有1 900万成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每年用于治疗该病的费用达19亿美元。2011年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共同发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关爱行动在全国范围进行了症状调查。在受访者中,67%的人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其中13.4%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而在67%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的人群中只有27%的患者主动就医。

吴继敏教授向记者介绍到,“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医学生教育存在缺陷,内科学第4版之前没有胃食管反流病这一章节,第5版才开始增加,但由于惯性等原因多数医学院校还是没有把该章节作为教学重点,导致很多医生对该病一知半解,老一辈医生和一些老百姓甚至没听说过胃食管反流病。再加上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症状比较复杂,涉及呼吸、耳鼻喉、心内、口腔等多个学科,许多烧心被当成是胃炎症状,反流引起的胸痛、咳嗽、哮喘、咽异物感等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心绞痛、过敏性哮喘、慢性咽炎等。一种疾病如果在医生中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患者的低知晓率、高误诊率也就可想而知。”
反流导致的烧心、胸痛等症状长期困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反流导致的哮喘多为重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患者的睡眠质量差,无法自由享受食物,这些都导致了患者生活质量差,痛苦度高。而且,由于本病的治疗需要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长期坚持,自我调整,即便治疗措施得当,患者不重视坚持服药和生活调整,病情就会反复,长期以来形成了治愈率低的现象。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基础来源于症状甄别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状态。胃食管反流病横跨多个学科,症状具有多样性,同时,部分患者的检查结果常为“未见异常”,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的甄别需要一双“火眼金睛”。

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顺序和机制来看,本病的症状可以分为4期。一是胃食管期:胃内容物进入食管,引起反酸、厌食、烧心、胸痛、背痛、嗳气、吞咽困难等症状;二是咽期:反流物到达咽喉部,引起咽喉疼痛、咽异物感、癔球症、声音嘶哑等症状;三是口鼻腔期:反流物到达鼻腔、中耳,引起流清鼻涕、鼻涕后流、打喷嚏、鼻塞、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四是喉气管期:反流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咳痰、憋气、哮喘、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等,此期症状最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发生喉痉挛而危及患者生命。

吴继敏教授表示,“胃食管反流的反酸,未必是酸水反到嘴里,有时候是仅感觉有东西反上来,这也是反流。接诊医生下一步要问反酸的伴随症状,如烧心、嗳气等,如果是胸骨后烧心,那么反流可能性就很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烧心病程一般较长。1周>2次的反酸或者是1周有≥1次的严重反酸,或平时经常反酸者要警惕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
“胃食管反流病的咳嗽多数是呛咳,像喝水不小心呛了一样,咳嗽十分剧烈,声音高亢,喘憋感明显。另外,如果反复的肺部检查没有问题,强力的抗感染和止咳、大剂量的激素冲击治疗均无效,要考虑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可能,占慢性咳嗽的10%~20%。部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伴有的反酸、烧心、胸痛与进食有明显相关性,如餐后咳嗽、进食咳嗽。”“如果是所谓的“哮喘”患者,要注意他们的症状是否有一些特殊性,如在餐后、餐中、睡眠期间或晨起时发生轻重不等以至剧烈的咳嗽、咳痰,甚至因夜间呼吸不畅或不自主的咳痰而惊醒,被迫居于端坐位或直立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这种患者要警惕胃食管反流病。”吴继敏如是说。

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标准是胃镜和24小时食管pH反流的监测,但对于两项检查结果都正常的患者,也不能排除本病,必须结合病史进行诊断。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进行药物治疗诊断,如果服用抑制酸药、胃动力、胃黏膜保护剂后症状缓解,那么患者病情就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系。

规范治疗来源于医患的“全局”意识

胃食管反流病的规范治疗需要医患的多种“全局”意识,一是医生要有对疾病本身全面掌握,能识别、会治疗、懂指导的全局意识;二是,医生要有对患者病情全方位思考、多学科协作诊治,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局意识;三是,医生患者要有与疾病长期“和平相处”的全局意识。

吴继敏教授告诉记者,只要诊断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并不难,它与其他疾病一样,遵循无创-微创-有创的治疗顺序。首先要告知患者进行饮食、体位控制,其次考虑药物治疗,最后是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治疗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治性策略。饮食和体位控制是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始终要坚持的最基本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促动力药、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其中抑酸药是基础药,抑酸药如果能控制症状,就不用考虑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症状重者考虑使用3种药。饮食、体位和药物治疗无效者要考虑手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创始人汪忠镐院士曾表示,“在胃食管反流病与相关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咳嗽、鼻炎、咽喉炎等的治疗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认知上的形而上学,只重局部,缺乏整体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泛滥;二是,学科之间的界限所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严重,缺乏跨学发展的思路;三是,一些医院及医生知识更新缓慢,过分依赖仪器设备,没有以病人和病情为中心做到诊断和治疗的个体化予以综合诊治。”

在第三届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中心的患友会上,一位患友讲述了自己患病、得到救治的经过后说,“病已经得了,这个是事实,即便治愈,也比平常人有较高的再发生率。所以,无论是药物控制还是手术治疗痊愈,患者都不能忘乎所以,必须时刻关爱自己,改良生活方式。要远离胃食管反流病,就不能忘记它,要与它‘和平共处’。”

手 记

“70 后”的中心主任吴继敏教授年轻有为、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致力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专病研究和治疗。当被问到是否想过拓宽自己的专业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某个专病时,他笑了,“其实《光明日报》在采访我时也问我,‘为什么我只做一件事情’,包括业内的许多专家、同道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按照我现在的胃底折叠手术量、手术技巧,如果开展一些其他腹腔镜手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更大一些,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觉得就胃食管反流病而言,还有许多未知,而且我也愿意去探索这些。人这一辈子可以做很多事情,但要把一件事情做成精品很难,我不仅要把胃食管反流病手术做到极致,还要将该手术在全国各大医院大力推广,以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成功,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