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秋季版)

2018年07月26日 720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为做好我省甲型H1N1流感秋季预防工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防止疫情扩散流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结合秋季气候和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按照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制定本预防方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陈宪海

一、生活起居预防

㈠“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秋季风燥之邪当令,且昼夜温差较大,天气变化快,应注意适时增减衣物。

㈡“食饮有节”。秋季燥邪为患,应少食辣椒、烧烤等辛辣炙煿及生冷等食物。适当多吃能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等。酸甘化阴,提倡进食带有酸味的食品,也提倡食粥。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减少外出就餐。

㈢“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注意适当锻炼身体。

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做到心神安宁,情志舒畅,切忌悲忧伤感。“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易导致气机逆乱,或致气郁化热,产生毒热之邪,或致卫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要相信科学,克服恐惧心理,保持平和心态,积极学习流感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时令小药膳,对预防流感有一定帮助。

㈠藕丝百合汤

适用范围:健康者,口干、鼻燥等秋燥症者。

制作方法:将100g藕洗净削皮切细丝,百合50g剥片切丝放入开水锅中,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熬成汁,藕丝和百合丝烧至酥烂,加入冰糖适量即可。

食用方法:每日一剂顿服或分次食用。

功效作用: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㈡大枣百合薏苡仁粥

适用范围:健康者,乏力、神倦、失眠、泄泻等肺脾气虚证者。

制作方法:将薏苡仁、大米各100克,漂洗后待用;百合、大枣各30克洗净切小块,在开水锅中放入薏苡仁,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煮至开花;加入大米、百合和大枣,煮成粥后放入冰糖适量即成。

食用方法:每日适量服用或佐餐。

功效作用:益气养阴,健脾安神。

㈢银耳莲子羹

适用范围:健康者,干咳、食欲欠佳、泄泻、乏力、神疲不寐等症者。

制作方法:银耳100g、莲子50g、枸杞20g、清水500毫升,武火烧开,文火煎煮20分钟。

食用方法:每日一剂,少量频服连服7剂,休息5天后可继续服用。

功效作用: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㈣二白汤

适用范围:健康者,胸闷气短、咳嗽、咯痰、脘腹胀闷、大便干等肺脾气滞证者。

制作方法:葱白60克、白萝卜300克切小块,加水500毫升,煮沸热饮。

食用方法:每日一剂连服7剂,休息5天后可继续服用。

功效作用:理气化痰,消痞除胀。

注意事项:气虚便溏者慎用。

㈤益肺鸭肉煲

适用范围:健康者,胸闷气短、干咳、倦怠神疲、大便稀溏等肺脾气虚证者。

制作方法:薏苡仁30克、八角茴香大者1枚、鲜藕100克、鸭肉250克煲汤。

食用方法:佐餐,食肉饮汤,连服7天,休息5天后可继续服用。

功效作用:健脾益气、养阴润肺。

㈥绿豆赤豆汤: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有清热解毒之效。

㈦荸荠、百合、梨等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适当食用。

三、中医药预防

流感到来之前或流感流行之际,可根据个人体质选用下列中药处方或(和)代茶饮方。

㈠中药处方

1、平素体健者:金银花12g、黄芩10g、生薏苡仁15g、沙参12g、生山楂15g、生甘草6g。

2、平素体弱者:平时即有疲乏、气短、怕风等,感冒之后往往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可用:黄芪10g、白术9g、防风9g、山药15g、北沙参9g、陈皮9g、炙甘草6g。

3、嗜烟酒者:葛根10g、生薏苡仁15g、黄芩9g、沙参12g、藿香10g、生甘草6g。

4、儿童:藿香6g、苏叶6g、金银花6g、沙参6g、生山楂6g。

煎煮及服用方法:取中药处方一剂入砂锅,清水浸泡30分钟,武火(大火)烧开改文火(小火)煎煮10分钟,同法再煎一遍,两次共煎出药汁兑一起,共约300毫升,分2-3次于三餐后1小时温服。每日一剂,连服5剂为一疗程,每月一疗程,直至流感疫情结束;若单位组织集体服用,则可将药物剂量按照人员数量分别加倍,委托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按照煎煮方法,煎煮成汤剂,每人300毫升左右,分2-3次服用。

㈡代茶饮方

1、成人用方一:西洋参5克、麦冬5克、金银花3克。

2、成人用方二:太子参6克、麦冬3克、金银花3克。

3、儿童用方(6-12岁):太子参3克、麦冬3克、金银花3克。

服用方法:取优质洁净的上述处方之一放入水杯,倒入开水,浸泡后不拘时服用,每日一剂,在流感期间可长期服用;若单位组织集体服用,则可将药物剂量按照人员数量分别加倍,用茶水炉等供水设备煮泡后分别供应。

㈢服药注意事项

1、老人、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妇女经期、产后慎用,孕妇禁用。

3、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间有不适感觉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