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腰痛

2023年08月09日 45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社会、心理、精神因素与腰痛的关系是密切而又难以说明的领域。腰痛主要是由脊柱及其附属结构的病理改变引起,但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疼痛的表达必然受其影响。国际疼痛研究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联系或用这种损伤来描述的不舒服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这说明疼痛与机体的损伤相联系,也与某种心理状态相联系。国际腰痛学会认为,腰痛的病因之一就是心理源性疼痛。疼痛既源自机体的某种异常感觉,也源自精神、情绪的反应,即两者不同程度地结合。实际的痛与所表现的痛的程度,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情况下可能极不一致,甚至原发痛点轻微,但因心理恐惧而表现出严重的疼痛。还有为达到补偿要求而扩大症状的疼痛,称为补偿性神经官能症。因此,疼痛表现极大程度上是意志反映的表现。
急性疼痛常伴随着急躁、焦虑情绪,慢性疼痛则以抑郁情绪为主(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失去了对生活的内在动力),两者皆对疼痛起到了增敏、增强效果,主诉腰痛来就诊是常见的表现。疼痛还受注意力的影响,注意力集中在损伤或疼痛处,则疼痛被扩大;反之注意力被分散,则疼痛减轻。疼痛程度还与恐惧有关,例如,当病人未见到损伤处或未发现出血时,并未感到疼痛,而见到损伤或害怕损伤带来不良后果时,则疼痛感加重。
疼痛还可唤起他人的同情,以满足自己的愿望。最简单的例子为儿童逃学,常选择疼痛为理由,实际上可能是不愿上学;工伤或交通事故后的要求补偿表现;对从事工作不满意制造理由调离工作,上述种种,其目的实质是相似的。
器质性腰痛与心理精神因素的腰痛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疼痛部位固定,重复检查表现相同,治疗结果符合规律;而后者则痛点不定,当满足原有的愿望后,疼痛消失。常见的此类疼痛如下述:
一、心理性腰痛有的人在疼痛轻微甚至无痛的状态下,出于某种心理压力,如发现亲属朋友发病,或经历与某种疾病(如癌症)相似的条件,则感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疼痛,且越想越重。因恐癌症、恐椎间盘突出症、恐骨质增生、恐骨质疏松等的求诊率不断增高,说明人群的心理因素在改变,心理性腰痛在增加。
心理性痛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其发生与经历有关,是随社会环境、发育过程形成的,是第二信号系统与感觉的复合产物。病人在激动、恐惧状态下,可产生或扩大疼痛的现象,已为人所共知。
二、偏执性是以持久的妄想为特点的精神障碍,病人在亲人或同事经历了某种腰痛疾病后,对比一下也有类似表现,即认为自己也患了某种腰痛疾病而就诊,且主观偏执,很难说服,常见于更年期。
三、精神神经症是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恐惧、抑郁等状态的总称,或称神经官能症、神经症,多见于脑力劳动者。病人因劳累过度、精神紧张、睡眠紊乱等而导致身体疲劳,时有不适或肌痛,常以此而怀疑自己患某种腰痛病,扩大症状而就诊,且不易治愈。
神经衰弱是其中最常见的状态,常因工作紧张、休息不足、情绪不良等因素而产生。
四、焦虑及恐惧症焦虑与恐惧、紧张状态常同时存在,皆由精神紧张及心情不愉快引起。焦虑使腰背肌痉挛,这在肌电图上很容易显示,痉挛的肌肉伴有疼痛不适。抑郁则多发生于内向型病人,朋友或亲属突遭不幸,以致对生活、工作失去信心,稍有不适,即可产生疲乏、背痛、四肢无力等感觉。因恐惧疼痛产生的不适比腰痛本身更为严重。
五、疑病症由于过分关注身体健康,对轻微不适即怀疑患了严重的疾病,包括常见的腰痛类疾病。疑病症者常需医生对其作出无疾病的保证,往往时间不长疑惑想法又出现。
治疗主要是根据病人精神心理异常的病因,进行有说服力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从而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
①医生首先应有热情诚恳的态度,仔细听取病人的主诉,对病人的痛苦表示理解,取得病人的信任。必须有周到的查体,详细地阅读化验及影像资料,确定病人的真实病情。
②倾听病人对自己病情的恐惧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解释。如病人恐惧坐骨神经痛,则以坐骨神经痛的特点与病人的症状相比较以释疑。
③指导病人进行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动,如游泳、慢跑,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
④给予非甾体类药物、抗炎止痛药物和氯唑沙宗等解痉药物;口服地西泮、溴咖合剂等抗焦虑药物。
关于抗抑郁药物,主要也是镇痛药物。由于地西泮属于生理性抑制剂,对有抑郁症状的腰痛患者应用地西泮,可加重患者的症状,焦虑症状明显者,可用苯巴比妥类镇静剂,以减轻症状。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咪嗪、多塞平)等药,缓解疼痛的作用明显。
合并严重失眠可应用安眠剂,如硝西洋、司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应注意药物反应。
⑤暗示或催眠治疗的基础是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放松治疗则是调整身体的状态,如深呼吸、冥想及体育活动,消除紧张心理而缓解疼痛。可用适当的语言,提示病人去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