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天气渐暖“春捂”的分寸如何把握?

2018年03月17日 1497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已出冬季,天气渐暖,如何减衣才更健康呢?


一转眼,又到了春季。虽然天气在逐渐转暖,但气温还是比较低,春寒料峭,早晚温差大。这种春季天气时冷时暖,温差较大,时常超出人体适应和调节的范畴。

如果气温骤降后,遇长期绵延阴雨,更导致气温难以回升,所以“春捂”有利于抗寒。现在,人体在冬天“冬眠”的皮肤细胞渐渐活跃,毛孔张开,这时如果冷风袭来,就会通过毛孔侵入人体,易引发疾病,不“捂”着点儿就容易发生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所以“捂”是有好处也是必要的。


春天捂对四原则

“捂”对时间
雨水节气过后,虽然气温回升,但是偶尔冷空气会杀个回马枪,提醒着人们“倒春寒”的存在。在这个时候,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脾胃,注意春捂。

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一般到阳历5月中旬,白昼气温超过15摄氏度且较稳定时,这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说的皆是这个道理。


“捂”对温度
是否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春季气温日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这几年,天气异常的几率明显增多。春季气候就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现象:


一是“春寒”和“倒春寒”;二是“暖春”。对于前者,当然要注意保暖,恪守“春捂”之道;对于后者,当天气连续几天都是艳阳高照(日最高气温常常在20℃以上),这时就不能“捂”了。
当然,春日的两种极端天气有可能交错出现,这时穿衣和脱衣就该勤一点。俗话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可谓春季穿衣的经验之谈。

气温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捂”要有度
很多人在此时穿衣,都会参考“春捂”这个原则,天本来已经暖和了,还捂着呢,结果一走动,出了一身的汗,可是身体有捂不住的地方啊,比如额头,全是汗,风一吹,就感冒了。

这点对孩子尤其要注意,很多人给孩子穿的太多了,孩子一动弹,都是汗,能不感冒吗?所以“春捂”要有度,“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捂对地方才健康
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不同的人,不同的捂

老人:保护好关键部位
老年人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春捂”。因为,这部分人群多数有基础疾病的存在,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病、脑卒中、糖尿病、脑缺血性改变、慢性胃肠炎等,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对外界的反应性下降,对外界气温的敏感性也降低。

对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应注意前胸后背的保暖,防止诱发旧病。对于有糖尿病足和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以及痛风病患者要保证足部温暖。


小儿:适时判断及时增减
小儿以偏凉好养,过热易导致小儿的抵抗力下降。但对于体质偏弱易感冒的儿童,或总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进而诱发复发性哮喘的儿童,要注意受寒后抵抗力下降诱发旧病。对于该类儿童,不应过早脱冬装。


女性:注意下半身保暖
现在很多女孩子喜欢穿露脐装、低腰裤,这样容易使小腹部、腰骶部着凉,导致血行不畅、手足冰冷、面部长斑等。女性生殖系统是最怕冷的,所以下半身着凉容易导致痛经、性欲淡薄、宫寒不孕、白带增多、盆腔炎症、腰骶酸痛等病症。

有些女性非常怕冷,但又爱美,所以要兼顾好,春天不要过早脱衣展示身材,保护好自己的腰骶部、膝部、小腹部。

总之,“春捂”是给大伙提个醒,告诉我们要注意春天的寒冷,我们要灵活掌握,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下,早晚凉了,穿上,随着时间来调整,别太教条。

“春捂”主要适应体弱、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的人群,这类人群对外界的变化不能作出恰当调整,因此需要适当程度的“春捂”。


小贴士
急着脱外套,“开春病”易乘虚而入

开春时节,过早脱掉冬装,身体很难适应气温的急剧变化,容易让“开春病”乘虚而入。

专家提醒,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1
进行适量运动

冬天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自我调节温度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气温变化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袭击机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老人、小孩等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出门时可备几件薄厚不一的衣服,并随着气温的变化增减穿衣量。

此外,还要保持规律作息,进行适量运动,让身体尽快适应温暖天气。


2
注意胃部保暖

春季还是胃肠疾病的高发时节。专家指出,肠胃疾病与季节更替、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初春时节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睡觉时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引发胃痛。

饮食上应尽量不喝冷饮,宜常喝温水,还可适当吃些温补的食物,如鸡肉、羊肉、栗子、山药等。


3
注意养护关节

春季早晚温差很大,中老年人本身抵抗力较差,骨关节易受风寒侵袭,会出现疼痛、酸麻、沉重、肿胀等临床表现。

由于春天气温逐渐回升,血液循环逐渐加快,不失为养护关节的好时机。同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坚持合理饮食,尤其要保证钙的摄入量。


4
远离花粉、粉尘

春季万物复苏,各式花儿竞相开放,花粉也漫天飞舞。与此同时,春季地气上腾,粉尘散布。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患者要谨防花粉、粉尘。

引起过敏性鼻炎的有三大“元凶”:尘螨、花粉、霉菌。过敏性鼻炎患者要远离这些过敏原。

春季是尘螨繁殖的季节,平时要多注意晾晒棉被。对花粉、粉尘过敏的人,外出尽量避开花园、工地等花粉、粉尘聚集的地方,必要时可戴上防颗粒物口罩,隔绝与花粉、粉尘的接触。

13